新华社:“公园城市”初长成

2022.03.18

新华社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聚焦成都,推出封面专题报道,其中的《公园之美》篇章《“公园城市”初长成》,从未来公园社区建设、拥绿发展、五绿润城、城市有机更新等方面,对成都如何铸好新发展理念之“魂”、造好公园城市之“形”,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行了详细报道,成都兴城集团打造的环城生态公园也受到报道关注。

2018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,天府新区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,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,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,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,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,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。

此后,成都在全国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设“公园城市”。

2020年1月,成都又有了新的定位——“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”。

2022年1月28日,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,意味着公园城市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。

4年来,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,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,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,实现从“首提地”到“示范区”的理念之变、路径之变、使命之变,“雪山下的公园城市”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,一座城绿相融、人城和谐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启动

1月28日,《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》(以下简称《批复》)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。

《批复》提出,示范区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统筹发展和安全,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,充分彰显生态价值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,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。

如何铸好新发展理念之“魂”、造好公园城市之“形”?
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了解到,成都将从优化生态空间布局、完善城乡绿道网络、提升生态产业能级三个方面精准发力,探索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。

就在《批复》发布后不久,2月15日,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正式启动。全市首批启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25个,预计实施项目372个,投资总额2496亿元。按照计划,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。

与传统社区相比,未来公园社区更加突出绿色低碳、安全韧性、智慧高效、活力创新等特点,将构建未来生态融合、健康医养、人文教育、建筑空间、绿色出行、休闲消费、创新创业、智慧应用、共建共治共享等场景。

图片1

以首批启动建设之一的北湖未来公园社区为例,在规划中突出了大熊猫和北湖生态双IP,将文创会展、国际度假和国际商务作为主导产业,着力塑造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、功能集成、场景互动的产业型未来公园社区。

成都将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作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、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,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将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,公园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,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,最终实现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,助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。

图片2

从沿路发展向拥绿发展

初春的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,水鸟翩飞,鱼翔浅底,山湖遥望。市民在湖畔绿道散步、锻炼、拍照,带着老人孩子出游的家庭络绎不绝。

湖水清澈见底,湖底水草摇曳,走进湖畔书店,室内地面平齐湖底,一米深的水下玻璃幕墙,打破人与湖的界限,让人仿佛置身水草游鱼之间,获得新奇的阅读体验。

2021年10月,兴隆湖完成水生态综合提升后重新亮相,立刻成为市民的热门“打卡地”。天府新区党群工作部张涌帅向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介绍,重新开放的第一天,兴隆湖迎来了10万游客。

天府新区不只有风景。瞄准总部经济、科技创新、文化创意等方向,天府新区沿河、沿湖、沿绿布局了天府中央商务区、成都科学城、天府文创城,将生产、生活、生态有机融合,引领城市发展方式转变。

2021年12月23日,“天府永兴实验室”在成都科学城正式揭牌。作为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之一,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零碳能源、资源碳中和、地热能及固碳三大研究方向,将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

除此之外,成都科学城还汇聚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54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,成都超算中心等11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,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,“基础研究—技术创新—成果转化”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。

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,天府新区已实现从沿路发展向拥绿发展、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、从形态打造向意境塑造“三级跨越”,经济总量由2018年的2714.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58.8亿元,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。

据张涌帅介绍,天府新区新培育数字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、累计达到3个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8年分别提升2233亿元;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20家、累计达到3734家,新增世界500强企业50余家、累计达到120余家,综合影响力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。

五绿润城

从成都市区往东,南北延绵90公里、东西跨度10余公里的龙泉山一片葱茏。山脊之上,一处螺旋而上的观景台格外引人注意。这里是丹景台,但成都人更喜欢称它为“城市之眼”。

登上丹景台,可观成都的现在与未来:山脉一侧是成都的老城区,另一侧是东部新区、三岔湖、天府国际机场、空港新城等未来新城。

以往处于城市边缘的龙泉山,现在成为了一座超大的城市森林公园,市民游客纷至沓来,感受“城市绿心”跳动的脉搏。从“生态屏障”到“城市绿心”,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完成增绿增景14万亩。

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向《瞭望东方周刊》介绍,成都以青山绿道蓝网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,实施“五绿润城”示范性工程: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“绿心”、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“绿肺”、天府绿道蓝网城市“绿脉”、环城生态公园超级“绿环”和锦江公园、沱江公园精品“绿轴”。

截至2021年底,天府绿道体系已建成5188公里,建成“回家的路(上班的路)”社区绿道2134条,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,绿道与公园显现成网之势。“轨道+公交+慢行”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形成,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、居全国第4位,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9%。

为了让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的千年盛景成为常态。成都以PM2.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,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,2021年取得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,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,遥望雪山的天数也达到70天左右,“雪山下的公园城市”成为新的城市名片。

与此同时,成都在绿道中植入各种新兴业态,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,环城生态公园植入各类体育、文化设施350余处,去公园休闲、运动、消费,逐渐成为成都人新的生活风尚。

据统计,2021年,成都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,绿色低碳产业正加快成为成都经济新增长点。

有机更新的公园城市

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,不仅是增绿和建公园,还在于优化城市格局,特别是如何对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。

面街,是金牛区打造的一处市井生活消费场景。这条长880米的街上,聚集了30余家面食、50余家小吃,是成都“一环路市井生活圈”老西门片区和抚琴片区的重要节点。

图片3

一环路市井生活圈,以成都中心城区一环路环线为轴,深入左右1至2个街区,包括28个示范片区88个重点街巷和节点项目,统筹城市道路、场景、风貌和功能等整体改造提升,以此打造有历史内涵、有商业氛围、有生活气息、有文化故事的市井生活圈,彰显成都“慢生活”的独特气质。

在老城区,成都还集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、公共服务配套提升、智慧城市、海绵城市、绿色交通等重点工作,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、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等“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”,提升城市宜居品质。

目前,成都已启动50个成片更新重点项目,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45个,惠及居民50多万户,实现了老旧小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和人居环境大幅提升。猛追湾市民休闲区、抚琴街道西南街片区、下涧槽机车厂等原本脏乱差的老旧社区,已成为便捷宜居的公园社区。